蜜桃色ysl314,国产精品曰批视频,亚洲中文精品视频在线,欧美日韩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td id="mbdj1"></td>

  • <sub id="mbdj1"></sub>
  • 此頁面上的內(nèi)容需要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當前位置:主頁 > 學術(shù)研究 > 姓氏源流 > > 正文 >

    劉姓

    2016-04-21 17:30 | 三明市博物館 |
    劉 姓
    第一節(jié) 源流
    一、淵源
    劉姓的出源有三:
    (一)劉氏出自祁姓,為炎帝堯陶唐氏之后。
    據(jù)《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載:“劉氏出自祁姓。帝堯陶唐氏子孫生子有文在手曰劉累,因以為(姓)名。”傳說,堯出生時其母慶都寄居于伊長孺家的伊祁山下,故從母所居之地為姓“伊祁”。后又分出“伊”、“祁”二姓。堯帝的祁姓后代有一支被封于劉邑(今河北唐縣境內(nèi)),建立劉國。是誰受封劉邑,說法不一。宋人羅泌的《路史》載,是堯帝的長子監(jiān)明。漢代的緯書《尚書中候》認為是監(jiān)明的兒子式,“堯之長子監(jiān)明早死,不得立,監(jiān)明之子(式)封于劉;朱又不肖而弗獲嗣。”許多《劉氏族譜》卻說,受封于劉邑的是堯帝的第九個兒子源明。而《唐書·宰相世系表》:“舜封堯子丹朱為唐侯至夏時,丹朱裔孫劉累遷于魯縣,累孫就守故地。至商更號豕韋氏,周復(fù)改唐公。成王滅唐以封其弟叔虞。其后更封劉累裔孫在魯 縣者為唐侯,以奉堯祠”。劉累為夏朝時人,傳說他出生時有“劉累”兩字的紋在手里,故取名劉累?!蹲髠?middot;昭公二十九年》載:“劉累學擾(訓養(yǎng))龍于豢龍氏,以事孔甲,能飲食之。夏后嘉之,賜曰御龍氏,以更豕韋之,后龍一雌死,潛醬以食夏后,夏后食之,既而伎求之,懼而遷于魯縣(今河南魯山),范氏其后也。”劉累帶領(lǐng)家眷逃到魯陽(今河南魯山),改姓劉,后裔子孫便以劉為姓,這是劉姓起始。
    (二)劉氏出自姬姓,為周太后的后裔。
    相傳西周時,周成王誦繼位后封王季的兒子于劉邑,其后裔以邑為氏,世代姓劉,這就是河南劉氏。
    (三)其他姓改姓劉。
    1.漢高祖劉邦實行和親政策,以皇室宗女嫁于單于為妻。依照匈奴的習俗,貴者皆從母姓,單于的子孫于是皆從劉姓。
    2.據(jù)《史記》所載,劉邦稱帝后,賜有功之臣婁敬、有救命之恩的項伯為劉姓,并賜其他降漢的項氏家族改姓劉。
    3.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將鮮卑族的復(fù)姓獨孤氏改為漢字劉姓,成為當時大姓之一。其他入遷中原的鮮卑孤獨氏、女真族烏古論氏、移刺氏、滿族寧古塔氏、留佳氏等少數(shù)民族姓氏改為劉姓。
    劉氏最早發(fā)源于河北唐縣(劉氏有一個堂號叫“豢龍?zhí)?rdquo;),而始姓劉氏卻在河南魯山。劉累率族人逃亡魯山后,孔甲不僅取消了劉累御龍氏稱號,而且收回了食邑地豕韋,把它重新賜給了大彭氏。公元前十八世紀,夏商鼎革之際,逃亡的劉氏族勢力又逐漸壯大起來。他們投靠了商王成湯,在消滅了大彭豕韋之后,劉累后裔一度又取得了豕韋的封地?!蹲髠鳌范蓬A(yù)注載:“豕韋復(fù)國至商而滅,累之后世,復(fù)其國為豕韋氏”。在商湯建國不久,又復(fù)封彭姓為豕韋伯爵。劉累后裔再次被取消豕韋稱號。直到商朝中期,商高宗“武丁中興”再次消滅了彭姓豕韋國,又復(fù)封劉累后裔的劉氏族人為豕韋(今河南省滑縣韋鄉(xiāng))氏。從此劉累后裔的劉氏族人便以邑為氏,由劉氏改為豕韋氏。劉累后裔在豕韋一帶繁衍數(shù)百年。至公元前12世紀,周成王伐紂滅商后,豕韋氏劉累之后封于陶唐氏舊地(今山西冀城西)。于是,豕韋氏衍變?yōu)樘剖?。幾十年之后,周成王廢劉累后裔的唐國,把唐國故地封給他自己的弟弟叔虞。劉累后裔被迫遷到杜城(今陜西省長安縣東南杜曲),改封為杜氏。
    劉累后裔在杜城建立自己的部落國家,并由唐氏改稱為杜氏。西周晚期始,杜國的君主開始在西周王朝任職。周宣王時,杜伯任周朝的大夫。周宣王四十三年(公元前785年)杜伯被周宣王無辜殺害后,杜國也同時被周朝滅亡。杜伯的子孫紛紛逃往他國避難。杜伯有個兒子叫隰叔,逃亡在晉國得到重用,任士師(主掌刑法的官員,又稱“理”)。隰叔以官為氏,其后裔在晉國得到繁衍和發(fā)展。隰叔的兒子薦和(子輿)繼承父業(yè)也任晉國士師。據(jù)說在他任職期間“朝無奸官”,因政績突出升任司空(古代掌管土地、水利和建筑工程的大臣),晉國君主特將隋地(今山西介休東南)賜給他作領(lǐng)地。于是士的族人定居于隋地,改稱為隋氏。劉氏家族真正聞達于諸侯是在士氏時期。所以,東漢學者王符在《潛夫論》中說:“劉氏自唐以下,漢以上,德著于世,莫若范會之最盛也”春秋早期,食邑于隋的士會(字季,史稱范宣子)任晉國大夫,輔佐晉文公、晉襄公稱霸中原;他活躍于晉國政治舞臺上長達半個世紀之久。晉襄公去世,士會和先篾一同出使秦國迎晉襄公的弟弟、當時在秦國任亞卿之職的公子雍回國繼位。不想在回晉國途中,晉國國內(nèi)發(fā)生變故,晉國大臣們迫于晉襄公夫人繆贏的壓力改立年幼的夷皋(即晉靈公),并派兵阻擊秦軍,阻止公子雍回國。士會與公子雍只好流亡秦國。士會在秦國受到重用,為謀士,替秦軍出謀劃策攻打晉國,對晉國造成很大威脅。晉靈公七年(公元前614年),晉國施計把士會劫持回晉國,并委以重任。士會回晉國后,任三軍統(tǒng)帥,“士會輔成、景軍無敗績”,“端刑法,輯訓典,國無奸民”。士會為晉國強盛作出杰出貢獻。晉景公增封范(今河南范縣)為他采邑。士會有3個兒子:長子士燮,名富仙,字美榮;次子士魴,名富仁,字祥耀;第三子士球,名富任。據(jù)《唐書·宰相世系表》載:“士會公三子均仕晉,惟士燮之子在秦者為劉氏”。也就是“士燮子留秦不返者復(fù)姓劉氏”。
    戰(zhàn)國時期,陜西劉氏播遷到河南及江蘇地區(qū)。士燮留居秦國的第十世孫在魏國任職。戰(zhàn)國魏王假三年(225年),魏國被秦國所滅。居魏國的劉氏后裔遷居大梁;其后裔劉清輾轉(zhuǎn)遷徙至江蘇等地。西漢時,劉邦建立西漢政權(quán),江蘇沛縣的劉姓成為皇族,無比顯貴。尤其是劉邦認為“秦代不分封子弟招致孤立敗亡,于是裂土分封九個同姓諸侯王。”西漢時,劉姓王室累計封王者多達30余人,封諸侯者達400多人,遍布全國。于是,劉姓王室子孫遍布彭城、沛國、弘農(nóng)、中山、南陽、東平、天水等地;因此,劉姓成為當時全國第一大姓氏。西漢地皇三年(公元22年)十月,漢高祖劉邦九世孫劉秀在宛城起兵反莽,更始三年(25年)建立了東漢王朝,再一次光大了劉氏。劉秀繼承了西漢分封同姓王的辦法,為僅他的11個兒子統(tǒng)統(tǒng)封王,其他宗親也封王列侯。經(jīng)過兩漢29帝400余年的繁衍發(fā)展,封王代傳以千計,列侯以萬計。至此,劉姓遍布全國各地,除長安、洛陽外,還有河南的濮陽、南陽、許昌、睢陽、蘭考一帶,河北的安國、涿州、邯鄲、獻縣、平鄉(xiāng)一帶,山東的東平、臨沂、掖縣、郯城、全鄉(xiāng)、泰安、禹城、平原一帶以及東南方向的徐州、沛縣、蕭縣和淮北、揚州、蘇州等地都出現(xiàn)了劉姓望族。劉氏王室后裔繁衍的著名郡望達10多個:彭城郡(今江蘇省徐州市一帶),治所在彭城;此支劉氏是漢高祖的后代。沛郡(今安徽、河南等地),為漢高祖劉邦的家鄉(xiāng)。弘農(nóng)郡(今河南省靈寶縣一帶),治所在弘農(nóng);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為漢代劉賈。河間郡(今河北省中部,黃河與永定河之間)間,治所在樂城;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為東漢章帝之子河間王劉開。中山郡(今河北省北部地區(qū)),治所在盧奴;此支劉姓為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之后。梁郡(今河南省商丘至安徽省碭山一帶),治所在咀陽;此支劉姓為漢文帝之子劉文之后。南陽郡(今河南省南陽),治所在宛縣;此支劉姓為西漢長沙定王劉發(fā)之后。東平郡(今山東省東平,泰安一帶),治所在無鹽;此支劉氏為漢宣帝第四子東平王劉宇之后。高密國(山東省維坊市,高密縣一帶),治所在高密;此支劉氏為廣陵王之子劉宏之后。尉氏縣,即春秋時鄭國尉氏邑。此支劉姓為東漢章帝第十一世孫劉通之后。廣平郡(今河北省雞澤縣),治所在廣平;此支劉氏為西漢景帝之孫劉蒼之后。丹陽郡(今安徽省宣城地區(qū)),治所在宛陵;此支劉氏是臨懷劉氏分支,開基始祖為為東漢光武帝劉秀的第七世孫劉會。廣陵郡(今江蘇省楊州市一帶),治所在廣陵;此支劉姓為漢宣帝廣陵王劉胥之后。長沙郡(今湖南長沙),治所在臨湘;此支劉姓為長沙定王劉發(fā)之后。臨淮郡(今安徽淮河南岸一帶),治所在今安徽;此支劉姓為東漢光武帝劉秀的第六世孫晉永城令劉建之后。
    漢末三國之際,劉氏后裔為了逃避“董卓之亂”,紛紜遷徙至東南孫吳或西南蜀地。如:沛國的劉馥避亂遷居揚州,后被曹操委為揚州剌史。東萊牟平(今山東蓬萊一帶)的劉繇避亂過江居淮浦(今江蘇漣水一帶),后輾轉(zhuǎn)至丹徒(今江蘇鎮(zhèn)江丹徒),后定居江西彭澤。三國章武元年(221年),西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后裔、原郡望涿郡(今河北涿州)的劉備在四川成都建立蜀漢王朝。原已破落的劉氏在四川又一次興旺發(fā)達起來。
    魏晉時期,劉氏開始向南遷徙。如:西晉末年,臨淮劉氏后裔劉會隨晉元帝渡江,定居丹陽。南陽湟河(今河南鄧州)的劉虬“徙居江陵”。大批避難南下移民先徙江淮一帶,后轉(zhuǎn)徙江南各地,進而進入福建。據(jù)《臺灣通志》載:晉代從中原入閩者有13姓,最后演變?yōu)榭图胰恕D媳背莱踉辏?20年),劉裕在建康(今江蘇南京)建立宋,又一次把劉氏推向發(fā)展的高峰。宋武帝劉裕(363-422年),字德輿,小名寄奴。劉裕是漢高祖劉邦弟弟楚元王劉交的后代,其祖是彭城人(今江蘇徐州市),后來遷居到京口(江蘇鎮(zhèn)江市)。據(jù)《宋書·武帝本紀》記載,其世系為:“交生紅懿侯富,富生宗正辟強,辟強生陽城繆侯德,德生陽城節(jié)侯安民,安民生陽城釐侯慶忌,慶忌生陽城肅侯岑,岑生宗正平,平生東武城令某,某生東萊太守景,景生明經(jīng)洽,洽生博士弘,弘生瑯邪都尉悝,悝生魏定襄太守某,某生邪城令亮,亮生晉北平太守膺,膺生相國掾熙,熙生開封令旭孫,旭孫生混,始過江,居晉陵郡丹徒縣之京口里,官至武原令?;焐鷸|安太守靖,靖生郡功曹翹,是為皇考。”劉裕一族被封王侯頗多,劉姓遍布江南。
    唐總章二年(669年),河南光州固始的陳政率軍入閩,有府兵校尉劉舉等劉姓軍校隨軍入閩,后落籍福建。據(jù)《閩中錄·王潮別傳》載:“光啟元年(885年)正月,宗權(quán)責租稅于緒。緒不能繼,宗權(quán)欲發(fā)兵擊之。緒懼,悉舉光、壽二州兵以劉行全為前鋒,轉(zhuǎn)掠江、洪、虔州,入臨汀,陷漳浦。”劉行全原籍河南光州固始,《三山志》載:“唐末事其妻兄王緒為將。緒為宗權(quán)所逼,拔其軍南徙,以王(劉行全)為先鋒。”劉行全是舉家隨王緒入閩的,隨同在軍中效力的還有他的弟弟劉德全、劉待全。隨王緒、王審知一起入閩的還有威武軍節(jié)度判官彭城人劉山甫等。他們的后裔都落籍福建。唐末,河南上蔡的劉安仁為潮州剌史,后徙居泉州,后又遷居廣州。唐咸通年間(860-874年),劉安仁的兒子劉謙為廣州牙將,唐乾符五年(887年)擢升為封州(今廣州封川縣)刺史兼賀水鎮(zhèn)使,遷居封州;其子劉隱乘亂起兵占據(jù)嶺南,被唐朝廷任命為清海軍節(jié)度使。后梁開平四年(910年),雄踞嶺南的劉隱建立起劉氏政權(quán)。翌年,劉隱逝世后,由其弟劉巖繼位任清海、靜海節(jié)度使兼中書令南平襄王。劉巖據(jù)有廣州和潮、容、邕韶、諸州等地,遂于后梁末帝貞明三年(917年)稱帝,國號越,建都廣州,次年改國號漢,史稱“南漢”。南漢先后歷四帝,67年。
    五代時,又有許多北方劉姓人投奔南方諸割據(jù)政權(quán)中。如:山東兗州的劉信兵敗后到廣陵投靠吳國,官至鎮(zhèn)南軍節(jié)度使。河南洛陽的劉崇遠避亂渡江,入仕南唐,為官文林郎、大理司直。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今河南開封)后,宋室南遷臨安(今浙江杭州)定都。中原士民再次大逃亡,紛紛遷徙江南一帶。如:河南開封的劉鉉、劉畿南渡至蘇州、建康,后定居于平江長洲。開封的劉功甫,任江西萬安縣丞,舉家落籍萬安。原籍保安(治所在今陜西志丹縣)的劉光世任制置使,屯守鎮(zhèn)江,后落籍鎮(zhèn)江等等。宋時,三國蜀漢主劉備的次子劉永的后裔劉仕出任河南宣撫使。至宋末,劉仕后裔劉龍的第七子劉開七官授潮州總鎮(zhèn),舉家遷徙廣東,后代以劉開七為劉姓入粵開基始祖。劉開七御寇而亡后,其子劉廣傅官授江西瑞金縣令。劉廣傅有14個兒子,83個孫子,分居江南并陸續(xù)向四外擴散,遍及東南各地以及湖南、湖北、四川、云貴等省,甚至播遷至港、臺和東南亞各國。這些南下的劉氏都成了當?shù)貏⑿找蛔宓拈_基始祖。
    明末,隨著鄭成功移師臺灣的有大批內(nèi)地劉姓軍士。如:鄭成功的參軍、福建和平人劉茂燕的獨子劉球成攜母蔡氏入臺,居柳營。后來,劉球成的后裔發(fā)展成為臺灣劉氏中的名門望族,時人稱之為柳營劉氏??ね?ldquo;彭城郡”、原籍江蘇常州府無錫縣二十四都的劉成也是隨鄭成功的部隊抗清入臺的,居高雄仁武。劉成一族后來繁衍為數(shù)千戶人家,族人蹤跡遍及臺灣全省各地的高雄仁武劉氏。清代,又有大批劉姓到臺灣墾殖;如:康熙年間,廣東人劉志瑞徙臺,居彰化河東社。乾隆年間,廣東人劉宗由林杞埔入墾魚頭堡;廣東人劉啟東招大埔曾、何、巫三姓開墾今臺中東勢鎮(zhèn)石岡、土牛莊等地;廣東人劉中立開墾棟東上堡社寮角;福建安溪人劉秉盛開墾今臺北新店鎮(zhèn)張北時七張等地。1949年,國民黨政權(quán)從大陸敗退臺灣,大批劉姓家族也隨之入臺。遷徙臺灣的劉氏大都集居于南雄、新竹、柳營、文山、高雄仁武、嘉義、枋寮瑞閣等到地。如今,劉姓人口在臺灣姓氏人口排列中列第8位,有60多萬人。
    據(jù)《廣韻》載,劉氏共有25個郡望。劉姓在中國姓氏人口排行為第四位,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5.38%。
    二、入明與定居
    晉代永嘉年間(307~313年)隨著晉政權(quán)的南移,居于洛陽的劉永后人也遷居江南。劉永是三國蜀漢主劉備的次子,蜀國被魏國滅亡后移居洛陽。唐朝末年,劉永的第三十三世孫劉天钖唐僖宗時(874~888年)為翰林學士、視察使。唐乾符二年(875年)因避黃巢之亂,劉天钖棄官奉父劉祥南下,避居到福建汀州寧化縣石壁(今寧化石壁鄉(xiāng))。所以,劉祥為入閩劉姓開基始祖之一。劉氏也成了汀閩望族。
    南北朝時,景帝后裔劉國祥遷徙寧化石壁。
    五代十國閩天德三年(945年)八月,后唐發(fā)兵攻王審知的第七子王延政在建州(今建甌)建立的“殷”國。閩王王審知的部將、鎮(zhèn)守在汀州的劉瓊帶兵前來援救。當他們來到鏞州(即將樂)時,王延政已兵敗投降。劉瓊的部下?lián)泶鲃倿橥?。劉瓊堅持不受,自刎而死。劉瓊世系的始祖是士會留居秦國的兒子劉留。劉瓊死后,他的兒子舉家從汀州移居將樂縣城為父守孝三年。從此,劉瓊的后裔也就落籍將樂,繁衍生息。宋至清代,部分劉瓊后裔相繼分遷將樂水南、牛嶺、勘厚、將溪、萬全等地。
    五代時,劉德二官封虔州總鎮(zhèn)團將,其后裔遷居寧化。
    北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原居福州的劉氏經(jīng)南平、順昌、泰寧遷建寧客坊鄉(xiāng);另一支劉姓則由江西臨川經(jīng)南豐遷入建寧客坊鄉(xiāng)。建寧劉氏后裔由客坊鄉(xiāng)播遷全縣各鄉(xiāng),主要遷往城關(guān)、黃坊鄉(xiāng)、均口鄉(xiāng)、黃埠鄉(xiāng)等地。
    北宋太平興國年間(976~984年),劉善才徙遷江西南城縣巷山,其后人又徙居將樂縣安仁鄉(xiāng)澤坊、福山和大源鄉(xiāng)崇善等村。劉善才這一支劉姓為出自姬姓、周武王封王季的兒子于劉邑(今河南偃師)的劉姓后裔。
    北宋天圣二年(1024年),原籍江西吉水的劉沅郎為福建延平府尹;其子劉新郎不愿還鄉(xiāng)。卜居寧化。(寧化下沙《劉氏族譜》)
    北宋嘉祐八年(1063年),劉賜從江西廣信府鉛山縣遷徙劍浦(今南平)定居。其獨生子劉輝,字廷光,登嘉祐四年(1059年)狀元。劉輝有2個兒子:天牧和天森。劉天牧北宋元豐三年(1080年)由劍浦移居沙縣城頭,政和五年(1115年)中進士。劉天牧之子劉浩(字順元),登宋宣和三年(1121年)進士;他有4個兒子:昱、斌、章、渭。其中,第三子劉章登宋紹興十五年(1145年)狀元,官授禮部尚書,于宋紹興年間(1160年前)由沙縣城頭遷徙二十七都(今永安大湖嶺后)定居,為永安劉氏開基始祖。劉章有5個兒子:潮、桃、銅、琳、鑾。南宋乾道元年(1169年),劉章長子劉潮遷居沙縣城頭;其余四子均在永安繁衍生息。永安劉姓尊劉賜為入閩始祖。劉賜第七世孫劉九八從永安大湖嶺后移居永安吉峰頭;劉進四移居大湖鎮(zhèn)坡下村;劉進五從大湖嶺后移居營溪,后遷永安貢川;劉進十從大湖嶺后移居貢川坊尾。其第八世孫劉兄九從大湖嶺后移居永安南門;劉兄七從大湖嶺后移居石泉坪(今大湖鎮(zhèn)李坊村);劉八四從大湖嶺后移居南坑。其第十二世孫劉萬六從大湖嶺后移居永安貢川。(永安黃歷《劉氏族譜》)
    南宋時,福建漳平縣新橋的劉五遷居溪頭(今大田溪嶺)。(大田溪嶺《劉氏族譜》)劉冀掛冠歸隱建寧客坊龍門墨田。劉冀為建陽麻沙劉氏的一個分支,為劉氏入閩始祖劉楚長子劉翱的后裔。劉冀進士出身,任開封府尹,因力拒議和,觸怒南宋秦檜等一伙權(quán)貴,為避秦檜迫害,掛冠歸隱福建建寧客坊龍門墨田。劉冀開基龍門墨田劉氏一族,被尊為始祖。龍門墨田劉氏后來分衍為五支宗族體系,子孫分遍至各地。
    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劉五九從江蘇維安郡遷徒至尤溪五都嶁山(今西城上源村上樓自然村)。
    元至元年間(1335~1340年),劉益浩從江西石城遷居寧化淮土。劉益浩為唐代采訪使劉寅的后人。劉寅為避安祿山之亂,卜居江西撫州,又徙廣昌、石城。
    元代,劉莆居建寧客坊龍門墨田。他有3個兒子:長子劉五一遷居寧化張坊羅家山,轉(zhuǎn)徙洋田。次子劉五二經(jīng)商,居寧化薛家坊。第三子劉五三遷居寧化安遠五都社垣村。(寧化安遠(社垣)《劉氏族譜》)
    元末,原居江西石城的劉鴻基(字漢卿)遷居寧化淮土淮陽村。(寧化淮土《劉氏族譜》)
    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劉文聰從漳州府龍巖縣遷居尤溪十五都上康隔坑邊肇基啟宇(廣積坊)。劉文聰有三子:長子劉成長啟基洋中上康隔路頭灣;明萬歷三十六年(1608年),其世孫劉聖胤遷居康林下康隔。次子劉成慶于明萬歷三十六年(1608年),從上康隔始祖祠(廣積坊)遷居龍洋村山后。第三子劉成富于明萬歷三十六年(1608年)從康林村上康隔遷居尤溪十三都。
    明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劉敬二從大田縣高才坂遷居尤溪中仙竹峰村演溪自然村。
    明泰昌元年(1620年),劉寧陸(景安)從南平太平鎮(zhèn)杉嶺村遷居尤溪西濱的樂科甲村,為樂科甲劉姓開基始祖。其第三世孫劉回移居尤溪西濱鎮(zhèn)演溪村。
    清順治年間(1644~1661年),建寧縣劉弘遷居臺灣五里山;臺灣五里山劉姓尊劉弘為始遷祖。
    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永安貢川的劉祖發(fā)遷居尤溪。
    清乾隆二十四年(1760年),劉溫奕從沙縣新橋遷居尤溪八字橋寨坑。
    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劉文五、劉文已、劉文光兄弟遷居尤溪聯(lián)合的聯(lián)東村山坑自然村,為聯(lián)合鄉(xiāng)劉姓開基始祖?,F(xiàn)聯(lián)合劉姓主要分布在聯(lián)東、聯(lián)南、湖洋等村。
    清中后期,從龍巖武平縣劉氏遷居沙縣的龍慈村。南平峰坪、山峰的劉氏遷居沙縣的青州勝地村。清代晚期,安溪劉氏遷居沙縣的南霞鄉(xiāng)南坑仔。
    清同治初年(約在1862年),劉廣二遷居尤溪臺溪玉澗下坪。劉廣二先祖原居漳平,初遷丘來坪,后由丘來坪遷居西坑否上兜,隨后遷入尤溪二十六都葉坑楊嶺。下傳六代至劉廣二遷居臺溪玉澗下坪。臺溪劉姓主要分布在玉澗村的下洋、上坪,七官場等村。
    清光緒十六年(1900年),南平塔前鄉(xiāng)虎山村一支劉氏遷居尤溪梅仙的登第村洋尾。
    清代,原居永安曹遠的劉官有2個兒子:長子劉完,其后裔遷居清流嵩口;次子劉寒節(jié)的2個兒子都遷居明溪。其中,劉寒節(jié)的長子劉五老遷居明溪,為明溪劉姓始祖。劉寒節(jié)的次子劉春老于清康熙初年遷居明溪城東三元街,為明溪城東三元街開基始祖。部分后裔分遷明溪謝厝灣和清流林畬。(明溪雪峰《劉氏族譜》)
    民國35年(1946年),閩清縣省璜一支劉氏遷居尤溪坂面上坂。
    新中國成立后,福州、古田等地部分劉姓教師到將樂任教,留居此地。莆田、仙游等縣部分劉姓移民到將樂縣萬全鄉(xiāng)陽源村、萬安鎮(zhèn)萬安等村落戶。
    三、遷移
    南宋嘉定年間(1208~1224年),寧化劉氏劉祥的第十五世孫劉開七出任潮州都統(tǒng)制,自寧化遷徙至廣東潮州,后又遷居梅州。宋末時,劉開七率兵赴興寧平亂,卒于行營,其后裔落籍梅州,尊劉開七為開基始祖。劉開七有一子叫劉廣傳,出生寧化,進士及第,官至京秩奉議郎,卒于京城。他的14個兒子繁衍茂盛,其后裔遍及海內(nèi)外各地。
    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原居寧化石壁、劉祥的后裔劉源遠與父劉瓚一起遷居湖南燕塘鄉(xiāng)小沖村,開基當?shù)貏⑹弦蛔?。(湖南桂陽(燕塘鄉(xiāng))《劉氏族譜》)
    明朝中葉,寧化有劉氏后裔遷居廣西博白。
    明崇禎二年(1629年),永安劉賜第二十九世孫劉鳳彩、鳳祥倆兄弟從永安貢川遷居福建南平。
    明代,寧化劉五一的后裔遷居江西石城。劉五三的第九世孫劉孟園遷居江西寧都;其后裔分衍江西吉安、永豐、石城、興國和浙江常山、福建光澤等地。
    明末清初,尤溪西濱樂科甲劉氏第三世孫劉國移居閩清縣六都安仁溪。
    清末,明溪的劉貽謀遷居臺灣。
    新中國成立前夕,永安黃歷的劉紹卿移居臺灣,后裔旅居美國;劉作松移居遼寧沈陽。
     
    第二節(jié) 分布
    劉姓為三明市的第十大姓,共有人口74166人,占全市總?cè)丝诘?.77%。全市上萬人的縣(市)有永安市、寧化兩縣(市)。這兩縣的劉姓人口有30233人,占全市劉姓總?cè)丝诘?0.76%。其中,以永安市劉姓人口最多,有18081人,占全市劉姓總?cè)丝?4.38%。其它依次為:寧化縣12152人,大田縣9048人,建寧縣8603人,三明市區(qū)7788人,尤溪縣6761人,沙縣4007人,將樂縣2252人,清流縣2236人,泰寧縣1904人,明溪縣1298人。
    一、三明市區(qū)
    三明市區(qū)共有劉姓人口7788人,占全市區(qū)總?cè)丝诘?.74%;其中,三元區(qū)有劉姓人口3861人,分布于城關(guān)街道672人,白沙街道927人,富興堡街道636人,荊西街道207人,巖前鎮(zhèn)538人,莘口鎮(zhèn)123人,中村鄉(xiāng)234人,城東鄉(xiāng)524人;梅列區(qū)有劉姓人口3927人,分布于列東街道2006人,列西街道1017人,徐碧街道464人,陳大鎮(zhèn)372人,洋溪鄉(xiāng)68人。
    二、明溪縣
    明溪縣有劉姓人口1298人,占全縣總?cè)丝诘?.12%;其主要分布在城東、雪峰、謝厝灣等地。具體分布為:城關(guān)(含雪峰鎮(zhèn))555人,瀚仙鎮(zhèn)99人,胡坊鎮(zhèn)127人,沙溪鄉(xiāng)67人,夏陽鄉(xiāng)92人,蓋洋鎮(zhèn)189人,夏坊鄉(xiāng)72人,楓溪鄉(xiāng)28人。
    三、永安市
    永安劉姓人口列三明市第一位,是永安市的第三大姓,有18081人,占永安市總?cè)丝诘?.65%。其主要分布在大湖鎮(zhèn)的魏坊、坡下、高增、百葉車、瑤田、益溪村;貢川鎮(zhèn)的觀成、延爽、攀龍、集鳳、巖下村;曹遠鎮(zhèn)的上墩、下墩、清水池、陳坑村;西洋鎮(zhèn)的三畬村;槐南鄉(xiāng)的皇歷、溪南村;青水畬族鄉(xiāng)的谷坪、爐丘村;燕南街道的茅坪、永漿、埔?guī)X、洛溪、黃歷村;燕西街道的橋西、上吉山、吉山、大煉村;小陶鎮(zhèn)的小陶、長坂、上湖口、下湖口、團結(jié)、雙竹、吳地、八一、五愛、五一、五星村和上坪鄉(xiāng)的銅盤村等。
    四、清流縣
    清流縣有劉姓人口2236人,占全縣總?cè)丝诘?.52%;具體分布為:龍津鎮(zhèn)622人,嵩溪鎮(zhèn)250人,嵩口鎮(zhèn)320人,林畬鄉(xiāng)67人,靈地鎮(zhèn)5人,沙蕪鄉(xiāng)254人,田源鄉(xiāng)19人,溫郊鄉(xiāng)18人,余朋鄉(xiāng)198人,里田鄉(xiāng)241人,李家鄉(xiāng)9人,賴坊鄉(xiāng)19人,鄧家鄉(xiāng)9人,長校鎮(zhèn)33人,東華鄉(xiāng)173人。
    五、寧化縣
    寧化縣有劉姓人口12152人,占全縣總?cè)丝诘?.51%。劉姓為寧化縣的大姓,分布于全縣的16個鄉(xiāng)鎮(zhèn)。
    六、大田縣
    大田縣有劉姓人口9048人,占全縣總?cè)丝诘?.47%;分布在全縣的11個鄉(xiāng)鎮(zhèn)的30個村莊,其中百人以上的村莊有14個。全縣劉姓人口最多的村莊為均溪鎮(zhèn)的大道山村,有1250人。全縣劉姓人口具體分布為:城區(qū)3026人,武陵鄉(xiāng)12人,吳山鄉(xiāng)1517人,湖美鄉(xiāng)774人,均溪鎮(zhèn)1309人,上京鎮(zhèn)1192人,廣平鎮(zhèn)132人,桃源鎮(zhèn)331人,太華鎮(zhèn)53人,建設(shè)鎮(zhèn)40人,石碑鎮(zhèn)437人,奇韜鎮(zhèn)225人。
    七、尤溪縣
    尤溪縣有劉姓人口6761人,占全縣總?cè)丝诘?.62%;具體分布為:城關(guān)鎮(zhèn)815人,梅仙鎮(zhèn)125人,臺溪鄉(xiāng)805人,管前鎮(zhèn)43人,八字橋鄉(xiāng)41人,聯(lián)合鄉(xiāng)348人,新陽鎮(zhèn)109人,洋中鎮(zhèn)627人,西城鎮(zhèn)1261人,中仙鄉(xiāng)262人,溪尾鄉(xiāng)50人,湯川鄉(xiāng)37人,坂面鄉(xiāng)97人,西濱鎮(zhèn)(含尤溪口)2141人。
    八、沙縣
    沙縣有劉姓人口4007人,占全縣總?cè)丝诘?.65%;具體分布為:鳳崗街道1454人,虬江街道381人,夏茂鎮(zhèn)290人,青州鎮(zhèn)776人,高砂鎮(zhèn)124人,高橋鎮(zhèn)140人,富口鎮(zhèn)426人,大洛鎮(zhèn)40人,南陽鄉(xiāng)108人,南霞鄉(xiāng)132人,鄭湖鄉(xiāng)106人,湖源鄉(xiāng)30人。其中,鳳崗街道的城區(qū),虬江街道的城南社區(qū)、田口村、柱源村,夏茂鎮(zhèn)的洋元村粉干曲劉厝、儒元、中堡村松地,青州鎮(zhèn)的勝地村坂頭、澄江樓村、管前村、洽湖村、涌溪村、溪坪村、朱源村尾村,高砂鎮(zhèn)的龍慈主村、東坑坂、高砂渡頭,高橋鎮(zhèn)的新坡村,富口鎮(zhèn)的白溪村、白溪口村、堆積坑村、富口村、郭墩村、蓋竹村、柳坑村,南陽鄉(xiāng)的鳳坡洋村、大基村、大基口村、坡科村,南霞鄉(xiāng)的南坑仔村都是劉姓人口主要的居住地。
    九、將樂縣
    將樂縣劉姓人口有2252人,占全縣總?cè)丝诘?.34%;其主要分布在縣內(nèi)12個村和2個社區(qū):古鏞鎮(zhèn)百花社區(qū),水南鎮(zhèn)渡頭村、溪南村、三班村、水南村、新興村和金華社區(qū),安仁鄉(xiāng)澤坊村、福山村,大源鄉(xiāng)崇善村,萬全鄉(xiāng)陽源村,白蓮鎮(zhèn)牛嶺村羅地自然村、勘厚村,萬安鎮(zhèn)萬安村。其具體分布為:古墉鎮(zhèn)686人,高唐鎮(zhèn)274人,光明鄉(xiāng)64人,漠源鄉(xiāng)89人,南口鄉(xiāng)42人,白蓮鎮(zhèn)404人,黃潭鎮(zhèn)76人,萬全鄉(xiāng)80人,萬安鎮(zhèn)177人,安仁鄉(xiāng)61人,大源鄉(xiāng)83人,水南鎮(zhèn)203人。
    十、泰寧縣
    泰寧劉姓人口有1904人,占全縣總?cè)丝诘?.49%;其主要分布于朱口、梅林、音山以及城關(guān)等到地。具體分布為:杉城鎮(zhèn)986人,朱口鎮(zhèn)369人,上青鄉(xiāng)39人,新橋鄉(xiāng)26人,大田鄉(xiāng)91人,下渠鄉(xiāng)159人,開善鄉(xiāng)51人,梅口鄉(xiāng)48人,大龍鄉(xiāng)135人。
    十一、建寧縣
    劉姓為建寧縣的第三大姓,有8603人,占全縣總?cè)丝诘?.91%;其分布在客坊鄉(xiāng)有2570人,黃埠有1167人,濉城有1042人,溪口有747人,黃坊有723人,里心有618人,金溪有436人,均口有180人,伊家有96人,溪源有23人。
     
    第三節(jié) 譜牒
    一、宋及宋以前
    永安小陶團結(jié)《劉氏族譜》  始修于北宋至和元年(1054年)。劉氏先祖入閩后,從北宋至和元年(1054年)起至南宋慶元年間,先后修過4次族譜,蘇洵、朱熹、鄧肅等名人都曾為劉氏族譜作序。從清康熙起到乾隆、嘉慶、咸豐、光緒止先后6次重修族譜。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再修,共40卷,其內(nèi)容有譜序、象圖、祖祠、墓圖、譜跋、凡例、族規(guī)、行派、傳記、人文、封贈、紀、誌、敘、契約等。1996年,由劉氏后裔劉錦標主編新譜;該譜分上下冊。
    永安黃歷《劉氏族譜》 始纂于宋紹興三十年(1160年),由劉章之子劉鑾主編,宋左正言鄧肅作序。宋慶元元年(1195年),由劉章主修并作序。明永樂八年(1410年),由康十主修,明賜進士、僉都御史鄧文鏗作序。清雍正四年(1726年),由永安進士劉元暉主修并作序,賜進士榜眼入第翰院編修吳文煥作序。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重修,由賜進士敕授文林郎前任泉州府學教授張冕作序。清宣統(tǒng)三年(1911年),由劉瀚主修并作序。2000年重修。至今,永安黃歷共修族譜7次。
    建寧《劉氏宗譜》 始修于南宋慶元元年(1195年),由進士朱海翁作序。爾后200多年修譜情況失考。明永樂七年(1409年),建寧《劉氏宗譜》由當朝御史賴瑛作序重修;明成化元年(1465年),由進士李明春作序三修;明萬歷元年(1573年),由劉氏后裔孫劉文卿作序四修;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由進士伍士玉、后裔劉邦惠作序五修;清同治元年(1862年),由舉人吳廷槎作序六修;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由進士陳文瀾作序七修;民國32年(1943年),由范蘊章作序進行了八修,其記錄內(nèi)容分類有舊序、族規(guī)、祖產(chǎn)、仁宦錄、墓志、名人傳記、祖塋圖、列祖畫像、悼宗圖及各分支子孫名錄等。
     
    二、明清及民國
    永安貢川《劉氏族譜》 首編于明永樂八年(1410年),由景福以筆記形式第一次記下家譜。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由輝顏主持重修。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由世澤主持,進行三修。該譜為木刻印本,共8卷,其內(nèi)容有圣諭、世系、世錄、譜序、重修序、凡例、族規(guī)、格言、服制、祠圖、墳圖、世傳、壽文、蒸田、書田、聯(lián)句、行派、譜跋等。清宣統(tǒng)二年(1910年),由星南、廣文主持進行第四次重修。1999年秋,由運有、應(yīng)梓、應(yīng)鑫、建新、紹良主持再次重修,該譜共24卷。迄今,永安貢川劉氏共修家譜5次。
    建寧客坊龍門墨田《劉氏族譜》始修于明正德八年(1513年),由龍門墨田劉氏后裔劉子?。ㄟM士出身,授瀚林院)首倡發(fā)起編修的。至1993年,該譜進行過14次續(xù)修。
    永安吉山《劉氏族譜》  始修于清雍正四年(1726年),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清宣統(tǒng)三年(1911年)、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和1995年進行過重修。至今,吉山劉氏族人共修族譜5次。
    尤溪洋中康隔《劉氏宗譜》  曾修過四次:始修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812年),二修于民國3年(1914年),三修于民國34年。原譜已失存。現(xiàn)存族譜為1985年重修的宗譜。
    尤溪臺溪玉澗《劉氏宗譜》 始修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由第十世裔孫郡庠生編寫。民國二年(1913年),由第十一世孫邑庠生劉照青重修。民國33年,由第十二世裔孫儒士劉紹基續(xù)修。該譜內(nèi)容有:譜序、名派、字派、房屋分布圖、屋名、世系圖等。1984年,《劉氏宗譜》由村各房長主持重修,由中仙鄉(xiāng)劍溪村林騰芳先生編寫,劉照青作序。全書共284頁,約4.2萬字。
    尤溪中仙竹峰村演溪《劉氏族譜》 始修于清宣統(tǒng)元年(1909年),由劉照青主持編修,永春人潘培元秉筆書寫。二修于民國7年(1918年),由劉少海、劉晏才主持續(xù)修。該譜分上、下兩冊,共387頁3.82萬余字。
    尤溪洋中龍洋《劉氏宗譜》  始修年代不詳,而且前譜已遺失。民國34年(1945年)曾重修族譜,但該譜又在“文革”時期遭焚毀。今存族譜為1985年新修宗譜。
    將樂《劉氏族譜》  將樂劉姓人口較多的聚居村修有族譜,內(nèi)容有序、凡例、族規(guī)、世系、源流圖、字輩等。現(xiàn)縣檔案館保存一部將樂《劉氏族譜》共4卷,始修情況不詳,民國20年(1931年)進行過第四次續(xù)修。
    寧化淮土淮陽村《劉氏族譜》 始修年代不詳,至1993年共有過10次續(xù)修,現(xiàn)存族譜為第四次的續(xù)修譜。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
    建寧《外客坊劉氏族譜》 1993年,建寧劉氏族人在客坊鄉(xiāng)外村對族譜進行重修,由裔孫劉道敏主稿,劉鵬翔作序。該譜以建寧《劉氏宗譜》為基礎(chǔ),進行了較大規(guī)模的修撰,并且定名為《外客坊劉氏族譜》,計29冊、1500頁、約40萬字。但該譜目錄、扉頁等仍有雜亂,脈絡(luò)亦不清晰,謬誤之處皆如舊譜。
    寧化中沙《劉氏族譜》 始修年代不詳,至1996年共有過8次續(xù)修,現(xiàn)存族譜為第八次的續(xù)修譜。
    寧化中沙《劉氏族譜》 始修時間不詳,至1993年共有過13次續(xù)修,現(xiàn)存族譜為第十三次的續(xù)修譜。
    尤溪西城上源《劉氏族譜》 始修于2000年,由劉瑞籌、劉上猷主持編修。全書共280頁,約6萬字。
     
    第四節(jié) 文物
    一、祠廟
    將樂劉瓊將軍祠  五代時期,將樂劉瓊墓旁建有將軍祠。劉瓊死后,不僅其后裔把他作為家族神來供奉,而且縣內(nèi)各姓氏也尊劉玉為“忠臣”給予祭祀。宋大觀三年(1109年),該祠改為威寧祠。明成化年間,又改名忠臣祠。明弘治至隆慶年間(1488-1572年),將樂縣城北門、水南四班巷、將溪村巖磜上先后建祭祀劉瓊的將軍廟??h城北門的將軍廟于明弘治年間始建,后經(jīng)多次修葺,解放初期改為它用。水南四班巷的將軍廟是下水南的劉氏牽頭籌資建造的,后幾次重建,現(xiàn)改為老年活動中心。黃潭鎮(zhèn)將溪村巖磜上自然村的將軍廟是這個村的劉氏主建。劉氏相繼遷走后,該村的管氏接著供奉香火。
    永安大湖嶺后“興山祠” 座落在嶺后村尾洋,始修于宋,由開基嶺后始祖劉章修建,現(xiàn)存。
    永安貢川城內(nèi)劉氏家祠  座落于貢川鎮(zhèn)獅子巷(今順巷)。該祠修于明永樂八年(1410年),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進行過修繕,1982年被作為敬老院使用至今。
    建寧客坊劉氏大宗祠  位于建寧客坊里堡墨田。該祠始建于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明崇禎年間(1628-1644年)劉冀裔孫劉伸任福建布政司,他前至墨田謁祖,認為祖祠不夠恢宏,于是集全族“恢大廟制、雕鏤彩繪,備極華煥,由寢堂而中廳而兩廡以及外扉”,“奕奕然悉具大觀”。清康熙、乾隆、道光年間,該祠有過3次大的修葺,1949年被焚毀。1994年,墨田劉氏族人集資10萬元,按民國時期的“劉氏大宗祠”原樣修建。新修的大宗祠占地面積700余平方米,建成有牌樓。牌樓正面懸掛著“劉氏大宗祠”、“奉直大夫”兩塊大匾額。左偏門上方懸有兩塊“進士”匾,右偏門上方為“進士”、“解元”匾。穿過牌樓,中廳正面中央高懸“百代崇瞻”、“理學名儒”兩塊大匾。兩旁是“百歲”、“登科”、“吏部主政”、“瀚林”四塊匾額依次對稱排列。左右側(cè)壁上書有“忠”、“孝”、“廉”、“節(jié)”四個大字。大廳中央的兩根大柱上刻有一幅對聯(lián):“溯一脈源流自陶唐出自西漢大自宋室南渡來宗祖龍興風云萬里,分三支鼎立籍墨田伯籍后塘仲籍筠溪古竺季子孫虎變文物千秋。”后廳為寢堂神龕,神龕正中央供奉喬、穆、椿、潞、英、滔、冀七代大祖牌位。神龕左右廳柱上又鹿刻一幅對聯(lián):“今日儼然看鳳翙,當年真是逆龍鱗。”
    永安貢川城外劉氏家祠  座落于貢堡北郊(現(xiàn)貢川鎮(zhèn)政府)。該祠建于明萬歷三年(1575年),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重修,1979年因建鎮(zhèn)政府拆毀,1992年秋在貢堡西郊后山重建。
    永安小陶麟厚劉氏宗祠 又名鐘秀堂(為鐘靈毓秀之義),是鄭棠公分祠(原祠在漳平市新橋和睦里流溪頭),坐落于永安市小陶鎮(zhèn)麟厚深洋,始建于明代中葉。該祠坐乾向巽(聯(lián)曰:乾山脈接屏山脈,巽水源流白水源),地形巍峨秀麗,如生蟹,故稱螃蟹游田形;祠后有兩小井為蟹眼。祠分三廳,中堂供祀彭城郡宗親神位,左廳為北宋東宮教授鄭棠的紀念堂,右廳供祀鄭氏昭穆宗親神位。堂中懸掛宋代誥命及明清兩代圣旨和鄭棠受宋君恩賜出入的肅靜、回避示匾四面。
    永安吉山劉氏宗祠  位于永安市吉山鄉(xiāng)下吉山村,始建于明代,是上吉村、下吉村劉姓的宗祠,祭祀開吉山劉氏開基始祖劉貴三。該祠又名“崇仁堂”,坐東朝西,面闊三間,進深一間。該祠顯得比較矮小,據(jù)當?shù)亍秳⑹献遄V》載:“建屋無須立華,聊以蔽風雨可也”,是其先祖劉貴三立下的祖訓。
    寧化淮土淮陽劉氏家廟  位于寧化縣淮土鄉(xiāng)淮陽村南大街。該家廟始建于明末(原址在三峰寨祠堂窠里),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重修,清咸豐七年(1857年)遭太平軍所焚,清同治九年(1870年)遷于南大街重建。新中國成立初期,該祠被征用作糧站,設(shè)糧庫。1982年糧站遷移后,該祠歸還淮陽村劉氏。1985年,淮陽村劉氏子孫集資整修家廟,重修牌樓。該祠坐北朝南,磚木結(jié)構(gòu),飛檐斗拱,氣勢恢宏。祠分上、下廳及兩側(cè)回廊,建有歇山頂牌樓,左右設(shè)有廂房。宗祠左邊設(shè)有伙房和二層樓房。祠堂外圍筑有圍墻。圍墻左右開有進出邊門。大門前豎有二根盤龍石桅桿。
    永安黃歷木興宗祠“崇厚堂”  建于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1958年因建永安機械廠征用,該祠拆遷至百勺庵山重建,現(xiàn)存。
    尤溪西濱樂科甲劉氏祠堂  位于尤溪西濱的樂科甲村,始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
    尤溪臺溪玉澗劉氏宗祠  又名“尊來堂”,位于尤溪臺溪玉澗村下洋后坪。該祠始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由溪玉澗下坪劉氏開基始祖劉廣二主持興建。
    尤溪洋中龍洋村劉姓下祖祠  位于尤溪洋中龍洋村,始建年代不詳,因兵災(zāi)匪患被焚毀。現(xiàn)存祖祠重建于民國24年(1935年)。
    尤溪洋中龍洋村劉姓上祖祠  位于尤溪洋中龍洋村,始建年代不詳,因兵災(zāi)匪患被焚毀?,F(xiàn)存祖祠重建于民國36年(1947年)。
    尤溪洋中康隔劉姓祖祠位于尤溪洋中上康隔坑邊,始建時間不詳;1985年,由上下康隔、龍洋山后三地劉氏后裔合力重建。
    永安小陶大吳地始祖三十郎“善慶堂”  在永安市小陶鎮(zhèn)吳地,始建年代不詳。
    永安小陶團結(jié)村劉氏宗祠——“鐘秀堂” 位于永安市小陶鎮(zhèn)團結(jié)村新西黃竹塘,為小陶劉氏一世祖劉文富公祠,始建年代不詳。
    永安小陶團結(jié)村劉氏宗祠——“忠馨堂”  位于永安市小陶鎮(zhèn)團結(jié)村水尾西山兜,為小陶劉氏二世(團結(jié)始祖)祖劉升公祠,始建年代不詳。
    永安先世祖祠、入閩始祖賜公祠  在沙縣城頭,始建年代不詳。
    尤溪中仙竹峰村劉姓宗祠  又稱“森林堂”,位于尤溪中仙竹峰村演溪自然村,占地面積328平方米。該祠始建年代不詳。
    尤溪西城上源劉氏祖祠  位于尤溪西城上源村上樓自然村,為土木結(jié)構(gòu),占地面積300平方米。該祠始建年代不詳。
    尤溪西城玉池玉田口劉氏祖祠  位于尤溪西城玉池村玉田口,乙兼辰,土木結(jié)構(gòu),占地面積約450平方米。該祠始建年代不詳。
    尤溪西城玉池玉田口劉氏二祖祠  位于尤溪西城玉池村新路邊,土木結(jié)構(gòu),占地面積約840平方米。該祠始建年代不詳,后因開發(fā)所需而被拆,只保留“丈魁”牌匾一塊。
    二、墓葬
    寧化劉氏開基始祖劉祥墓  在寧化石壁葛藤坳八仙下棋形(今寧化縣石壁鎮(zhèn)南田村沙洲段)。2002年,寧化劉氏族人和海外劉祥后裔捐資在原址上重建劉祥墓。墳塋全用大理石構(gòu)建,配有石獅、滾球、龍鳳石屏。
    將樂劉瓊墓葬  座落于將樂縣城五馬山第三峰的山腰;墓前有文武石像各一對。其后裔每年清明節(jié)都要為他掃墓。新中國成立后,城關(guān)糧站南門糧庫(現(xiàn)百花社區(qū)觀化居民新村)基建時,此墓深埋地下。
    永安劉氏開基始祖劉章墓    葬于大湖嶺后坑口牛尾窠。
    永安魚潭劉氏開基祖劉太乙墓   葬于魚潭坑仔邊油 坑。
    永安劉木興墓   葬于黃歷大池中山。
    永安貢川劉氏開基祖劉進五墓  座落在貢堡東郊鳳凰窠。萬六墓位于貢堡西郊陳西坑。
    尤溪臺溪玉澗下坪劉氏開基始祖劉廣二墓  葬于尤溪臺溪玉澗村墓兜垅,坐己兼丙,猛虎跳墻形。
    尤溪西城上源劉氏奠基之祖劉五九墓  葬于尤溪西城上源村上樓林口田頭,占地面積約60平方米。
    三、其他
    永安“寶應(yīng)寺”  座落于吉山村,始建于宋代,毀于清代,20世紀90年代重建。
    建寧客坊劉氏“樵隱公祠”  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建寧客坊劉氏曾修建了一座“樵隱公祠”世代供奉。
    永安“麟光閣”  座落在小陶鎮(zhèn)團結(jié)村水尾,始建于清代,現(xiàn)存。
    永安吉山浮橋   永安吉山浮橋始建于清代。
    永安“翠園書齋”  座落在吉山村,始建時間不詳,由劉奇才建。
    永安“春谷山房” (今春谷山莊)在吉山的北陵,始建時間不詳。
    永安“迎淑堂”雙槐書屋  座落于吉山村,始建時間不詳。
    永安“清聞堂”  座落于吉山村,始建時間不詳,由劉奇忠建。
     
    第五節(jié) 人物
    一、古代
    劉祥  字祖云,官至金吾衛(wèi)士將,后封沛國公。唐乾符二年(875年)避黃巢之亂,攜子在石壁葛藤坳(今石壁鎮(zhèn)南田村)開基立業(yè)。劉祥于82歲逝世,夫妻合葬于葛藤坳八仙下棋形。
    劉輝(1030-1065年),字廷光,劉賜之子,原籍江西廣信府鉛山縣。北宋嘉祐八年(1063年),劉賜遷徙劍浦(今南平)。劉輝原名劉幾,很有文才,著有《東歸集》。他以前作文好用怪險奇澀的語句。省試時,歐陽修(主考官)批下“秀才刺,試官刷”六字。此后,劉輝文風大變,以平實樸素為尚,并改名為劉輝。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殿試時,劉輝作《堯舜之性賦》,大受歐陽修青睞,遂被擢為第一。劉輝中狀元后,任大理評事,簽書建業(yè)軍判官。劉輝至孝道,奉祖母赴任,因祖母水土不服,請求解官以侍養(yǎng)祖母。宋仁宗得知,特詔令他移任金陵。祖母病逝后,劉輝辭官回鄉(xiāng)守喪。他在家鄉(xiāng)結(jié)廬辦學,聚徒講學,從學者紛至沓來??h里為了表彰劉輝的辦學精神改其里為:“義榮社”,榜其學為:“義榮齋”,號其地為:“清風峽”。北宋治平二年(1065),劉輝居喪期未滿病逝,年僅36歲。
    劉天牧(1046-1124年),字愛甫,劉輝長子,北宋元豐三年(1080年)由劍浦移居沙縣城頭,政和五年(1115年)中進士,逝于北宋宣和六年(1124年)。
    劉浩(1085-1170年),字元順,天牧之子,沙縣城頭人,登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進士。
    劉昱(1104-1161年),字汝麗,劉浩長子,登北宋宣和六年(1124年)進士。
    劉章(1100-1179年),字文孺,劉浩第三子,于宋紹興年間(1160年前)由沙縣城頭遷徙二十七都(今永安大湖嶺后)定居,為永安劉氏開基始祖(注:《宋史·劉章傳》載,劉章為“衢州龍游人”)。南宋紹興十五年(1145年),劉章中狀元,授鎮(zhèn)江軍簽判,是年冬入省為正字,翌年遷秘書郎兼普安、恩平兩王府教授,遷著作佐郎。在王府執(zhí)教四年中,劉章盡忠誠,專以經(jīng)誼文學啟迪掖導,為孝宗所賞識。秦檜專權(quán)時,劉章不依附權(quán)貴,被貶出朝廷,到筠州任職。秦檜死后,劉章奉召回京任司封員外郎,擢秘書省少監(jiān)、起居郎。出使金國回來后,劉章代理工部侍郎、俄兼吏部、兼侍講。劉章剛到任,卻遭御史彈劾,被貶為崇道觀提舉。孝宗即位后,劉章重新被起用,出任漳州知州;他先后任秘閣修撰、敷文閣待制、提舉佑神觀兼侍讀后、禮部侍郎。淳熙四年(1176),劉章以資政殿學士身份致仕,不久病逝于家中,享年80歲。朝廷追贈劉章為光祿大夫,謚靖文。
    劉棠  大田人,北宋元祐六年(1094年)進士,曾任利州路提舉。
    劉冀  建寧人,北宋大觀三年(1109年)進士,曾任開封府尹。
    劉孝恭  建寧人,南宋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進士。
    劉恭(1125-1193年),字本敬,劉昱次子,登南宋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進士。
    劉文富  尤溪人,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進士。
    劉諤  清流人,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特奏名,曾任揭陽主簿。
    劉并  寧化人,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進士,曾任會昌尉、奉儀郎。
    劉黼  寧化人,南宋進士。
    劉芬  南宋大田上京鎮(zhèn)溪口人,授中憲大夫。
    劉道祥  沙縣人,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任撫州通判。
    劉廷杰  建寧人,明弘治年間(1488~1505年)任寧波教授。
    劉耕  寧化人,明嘉靖二年(1523年)進士。
    劉梁  清流人,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進士,曾任戶部郎中。
    劉梁  清流人,明隆慶二年(1568年)進士,曾任戶部郎中。
    劉德  明代將樂人,曾任給事中(七品)。
    劉梅八  明代大田吳山鄉(xiāng)科山人,曾任福州府候官縣千總。
    劉宗  明代清流人,鄉(xiāng)舉,曾任湖州教授。
    劉世寬  明代清流人,鄉(xiāng)舉,曾任高州同知。
    劉勝祿  明代清流人,歲貢,曾任賓州同知。
    劉祖  明代清流人,歲貢,曾任倉大使。
    劉道炳  明代清流人,國子監(jiān),曾任鹽運司。
    劉道煥  明代清流人,國子監(jiān),曾任兵馬司。
    劉希文  明代清流人,曾任戶部員外郎。
    劉獻  永安城關(guān)人,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歲貢,曾任尤溪教諭。
    劉元暉  永安人,清雍正二年(1724年)進士,曾任深譯知縣。
    劉繼倫  寧化人,清乾隆元年(1736年)進士,曾任高宛知事。
    劉剛中  字德言,建寧客坊鄉(xiāng)人,清嘉慶四年(1799年)進士,曾任漢陽主簿、蘭溪縣丞。陳剛中自幼好學老、莊之書;后求學于朱熹,朱問他學過什么,劉如實相告。朱熹認為:“莊、老壞人之術(shù),非所學也。”于是,劉剛中致志于學習理學。朱熹為劉剛中改字為“近仁”。后來,劉剛中回到建寧筑室講學,其室名曰“琴軒書屋”,從學者有外省、外縣的。劉剛中被尊稱為南宋理學名儒。他著有《師友問答》、《西溪奇語》、《夢疑篇》等。
    劉冠  永安小陶吳地人,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舉人,曾任陽清知縣。
    劉高貞  永安吉山人,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舉人,曾任河南鞏縣正堂。
    劉宗樞(生卒年無考),字梅臣,號卓庵,正白旗人,居懷來,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任尤溪知縣。在任內(nèi),創(chuàng)建正學書院,捐置學田48畝3分,將歲租收入用于書院教師的薪金,贍養(yǎng)貧窮學子,獎勵每年縣考成績第一名生員,以及補助外出赴考生員的盤費。此外,他還捐錢購買書籍,作為書院藏書,供學生閱讀。當時,適遇地方兵災(zāi)之后各圖甲出現(xiàn)逃亡絕戶,田園荒廢,而賦稅還要照舊完納。為了解決這些不合理現(xiàn)象,他設(shè)法均攤負擔。地方上的雜稅也多被革除,減輕了百姓負擔。他倡建演武亭、玉帶橋、靈坪塔,兩修青印溪上的浮橋。組織民工開大排灘纖路,鑿?fù)ㄊ瘞r寬兩尺,從灘頭至灘尾,便于上水的船夫拉纖,可免躡壁牽挽之苦。康熙五十年,他重修《尤溪縣志》。
    劉元暉  永安吉山人,清雍正二年(1724年)進士,任深澤縣知縣。
    劉宏  永安吉山人,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任廣東潮州鎮(zhèn)中營左廳首府。因其任內(nèi)有善政,8年后告假回鄉(xiāng)時潮州百姓贈以萬民傘,并建祠紀念。
    劉安善  永安吉山人,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舉人,曾任福州永??h教諭、縣丞。
    劉安瑛  永安吉山人,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舉人,曾任大田縣教諭。
    劉英  永安貢川人,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舉人,曾任浙江龍頭玉泉場鹽大使。
    劉國琳  永安吉山人,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中武舉人,曾任游擊參將兼黃旗教習、晉封武翼都尉。
    劉廷魁  永安城關(guān)人,清道光元年(1812年)中武舉人,誥封武翼大夫楝選千總。
    劉承美  永安貢川人,清道光二年(1822年)舉人,曾任大田縣教諭、永安縣丞。
    劉元朗  字有芳,尤溪西濱人,清咸豐年間(1851-1874年)進士。
    劉山  永安吉山人,清同治元年(1862年)武舉人,授督標嘉義縣守備、建寧左營守備中營游擊。
    劉奇才  字士起,清代永安吉山人,庠生。他在吉山辦“近光堂”、“萃園”和“四賢書院”,用以教育子弟。吉山的祠庵、殿宇、橋梁、津渡都是他所倡修。
    劉元和  清代永安吉山人,九品頂節(jié),封武翼都尉。
    劉大和  清代永安吉山人,封武翼都尉直棣大夫。
    劉新聞  清代尤溪洋中人,授正八品職。
    劉垂標  清代尤溪洋中人,授九品職。
    劉云程  清代大田吳山鄉(xiāng)科山人,舉人,薦選知縣。
    劉芳春  清代大田湖美鄉(xiāng)高才人,舉人,曾任嘉義儒學。
    劉鵬霄  清代大田吳山鄉(xiāng)科山人,舉人,薦選知縣例封文林郎。
    劉世師  清代大田吳山鄉(xiāng)科山人,曾任千總。
    劉炳日  清代大田吳山鄉(xiāng)科山人,選入太學考授州判。
    劉智養(yǎng)  清代大田吳山鄉(xiāng)科山人,選入明經(jīng)考授州判。
    二、現(xiàn)代
    劉德驥(1848-1922年)字南星 ,號坦云,永安貢川人。他以貢生資格任大田縣訓導,后回永安掌教燕江書院。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朝廷下詔廢科舉辦學堂,他慷慨捐券,在貢川龍山首創(chuàng)了永安縣第一所新式學校(龍山學堂),為教育事業(yè)培育出一批優(yōu)秀人才。我國航空先驅(qū)李寶焌就是該學堂的第一期學生。
    劉映奎  又名聚星,字幼蘇,生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寧化城關(guān)人,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會試中經(jīng)濟科第四名,授法總主事。辛亥革命后,劉映奎被選為福建省議會議員,后又當選為國會參議員。
    劉朝榜(1876-1928年) 號金門,乳名日榕,永安人。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他考中武舉人,任將樂縣和永安縣千總。辛亥革命后,他任永安縣商會會長。民國16年(1927年)永安縣為軍閥盧興邦所統(tǒng)治,劉朝榜聯(lián)絡(luò)地方士紳聯(lián)名上書到省,控告縣長貪污罪行,遭盧興邦逮捕,并將劉朝榜及其弟劉朝梁解往盧興邦老家尤溪縣監(jiān)獄關(guān)押。劉朝榜被虐死于獄中。
    劉海龍(1880年生,鄉(xiāng)蘇維埃肅反委員)劉二龍(1889年生,鄉(xiāng)蘇維埃主席)均為建寧縣客坊破下村人,民國21年(1932年)6月被保衛(wèi)團殺害。
    劉佐成(1883-1943年),字鷹公,又名國云,永安汶洲青水池人。他自幼聰明好學,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考中秀才。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于福州全閩師范學堂畢業(yè)后,他被選送到日本留學,就讀于工業(yè)航校和早稻田大學。在日本學習期間,他加入孫中山組織的中國同盟會。清宣統(tǒng)二年(1910年),劉佐成和李寶焌合作,在日本研制飛機。辛亥革命后,劉佐成就任湖北軍政府航空隊長,后任南京衛(wèi)戍司令部交通團團附,再度和李寶焌合作研制出我國第一架飛機。民國9年(1910年),劉佐成被任命為航空大隊長,后兼保定航空學校教官。翌年3月,他創(chuàng)辦《飛行雜志》。民國13年,他任北京中央航空司令部參謀??箲?zhàn)前夕,劉佐成被派到福州主持修建王莊機場。民國32年9月,他病逝于青水池家中,享年60歲。他的遺著《中國航空沿革紀略》已成為研究中國航空史的重要史料。
    劉春海(1886-1984年),原名映嵐,字春海,寧化城關(guān)人。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劉春海參加同盟會,隸屬東京十四支部,直接參與“驅(qū)逐韃虜,恢復(fù)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quán)”的宣傳鼓動工作,經(jīng)常為同盟會機關(guān)報《民報》撰文,致力推動革命。宣統(tǒng)三年(1911年),劉春海畢業(yè)于日本中央大學,適值辛亥武昌革命,遂與蕭敏、邱任元等回國,準備參加九江起義。后應(yīng)同盟會會員劉通等人電召,回閩組織政府。抵榕后,先后任敘官局敘審員、都督府秘書、政務(wù)院顧問、教育司社會教育科科長等職。袁世凱竊權(quán)后,劉春海在《群報》上竭力撰文抨擊,為袁氏所惱恨。袁世凱倒臺后,劉春海前往北京交通部任科長職,繼任津浦鐵路局考績課課長、浙江省建設(shè)廳視察兼代科長(委以主持之江鐵路籌備工作)、鄭州隴海鐵路管理局秘書、全國鐵路法規(guī)編輯委員會委員(兼職)、交通部路政司監(jiān)理科科長等職。民國18年(1929年),劉春海被選為津浦鐵路孫中山先生靈柩奉安委員會委員,總管護送靈柩從北京到南京安葬中山陵。在隴海鐵路局工作期間,劉春海同情革命,遂利用工作之便,資助、掩護革命青年與共產(chǎn)黨地下工作者奔赴延安。1949年11月重慶解放之際,劉春海受西南交通部群眾薦舉、軍代表邀請,參加接管工作組。1951年起,由彭真推薦和北京市人民政府聘請,擔任北京市文史研究館館員,直至1984年逝世。劉春海著有《中國貨幣沿革史》一書傳世。
    劉春良(1892~1932年),建寧縣客坊高坪村人,民國20年(1931年)6月參加革命,任縣蘇維埃主席,翌年6月被敵人逮捕后失蹤。
    劉賢桂(1894~1933年),沙縣夏茂樂厝人,民國22年(1933年)參加紅軍,同年在沙縣漈硋被國民黨還鄉(xiāng)團殺害。
    劉永?。?900-1982年),原名世盈,寧化淮士鄉(xiāng)淮陽村人,1933年7月參加中國工農(nóng)紅軍,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參加過閩西游擊戰(zhàn)、江蘇溧陽縣反日軍掃蕩戰(zhàn)、安徽何家灣防御戰(zhàn)、皖南事變、涇縣云方嶺突圍戰(zhàn)、山東棗莊戰(zhàn),以及解放戰(zhàn)爭中的孟良崮、開封、濟南、渡江等戰(zhàn)役。1954年12月,劉永隆因病離休,1982年病逝。
    劉海浪子(1901~1931年),建寧縣客坊河西橋人,民國20年(1931年)2月參加紅軍,任紅軍班長,同年7月被大刀會殺害。
    劉長老(1901~1933年),建寧縣客坊山咀背人,民國20年(1931年)4月參加游擊隊,民國22年3月在泰寧大田戰(zhàn)斗中犧牲。
    劉華圳(1901~1949年),沙縣富口蓋竹人,民國37年(1948年)參加閩西北游擊隊沙縣大隊,翌年3月在富口被國民黨軍隊槍殺。
    劉奴奴(1903~1932年),建寧縣客坊劉家坊人,民國20年(1931年)4月參加紅軍,翌年7月在寧都黃石館戰(zhàn)斗中犧牲。
    劉恩德(1903~1933年),清流嵩溪鎮(zhèn)人,民國20年(1931年)參加革命,中共黨員,任長汀縣河田區(qū)修坊村蘇維埃政府農(nóng)會主席,民國22年在長汀河田被國民黨殺害。
    劉盛發(fā)(1903~1933年),建寧縣客坊羅源人,民國21年(1932年)4月參加革命,任鄉(xiāng)蘇維埃工作人員,翌年9月被內(nèi)奸殺害。
    劉金仔(1904~1931年),建寧縣客坊風月村人,民國20年(1931年)2月參加紅軍,同年10月在南豐白石戰(zhàn)場犧牲。
    劉發(fā)林(1904~1934年),建寧縣溪口油嶺背人,民國22年(1933年)3月參加革命,任鄉(xiāng)農(nóng)會主席、文書,翌年8月被國民黨押送監(jiān)獄折磨致死。
    劉伢仔(1904~1934年),建寧縣城關(guān)西門村人,民國21年(1932年)10月參加革命,任赤衛(wèi)隊隊長,民國23年7月在家被國民黨捕抓殺害。
    劉保生(1904~1934年),清流沙蕪鄉(xiāng)人,民國23年(1934年)8月被抓丁后為解放戰(zhàn)士,1953年在四川后無音訊。
    劉海生(1905~1932年),建寧縣客坊坡下村人,民國20年(1931年)6月參加游擊隊,翌年4月被保衛(wèi)團殺害。
    劉浪子(1905~1932年),建寧縣客坊中棟村人,民國20年(1931年)5月參加紅軍,翌年跟紅軍出征后失蹤。
    劉永行(1905~1933年),建寧縣客坊割路村人,民國20年(1931年)4月參加游擊隊,民國22年3月在泰寧大田戰(zhàn)斗中犧牲。
    劉士甲(1905~1933年),清流東華鄉(xiāng)人,民國18年(1929年)參加紅軍,民國22年在連城隔川與國民黨軍作戰(zhàn)中犧牲。
    劉占云(1905-1950年),原籍福建省長汀縣南陽區(qū)西坑鄉(xiāng)東山村人(1956年劃給上杭縣)。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并擔任紅軍交通員,后加入明光獨立營,配合紅九團轉(zhuǎn)戰(zhàn)于漳平、寧洋、永安一帶開展游擊戰(zhàn)爭。“皖南事變”后,他奉黨組織指示潛伏待命,先后在漳平縣雙洋坑源和永安西洋的銀坑隱蔽下來。新中國成立后在中共永安西洋區(qū)委領(lǐng)導下,他發(fā)動群眾成立農(nóng)會,組織民兵,配合人民解放軍清剿土匪。1950年10月遭土匪襲擊,他壯烈犧牲。
    劉牧群(1905-1979年),原名芳秀,小名挺生,沙縣鳳崗鎮(zhèn)龍池坊(現(xiàn)府東路)人,民國12年(1923年)入空軍軍官學校學習,畢業(yè)后先后在國民黨空軍第三隊、國民政府航空總署、空軍軍士學校、空軍機械學校、空軍軍官學校任職。民國36年春,劉牧群任國民黨空軍訓練司令時,回沙縣省親。當時,駐沙縣的國民黨榮譽軍人第八教養(yǎng)院的傷兵在沙縣搶人財物,奸人妻女,聚賭放貸,強買強賣,橫行霸道,無惡不作。劉牧群回到南京后。立即向有關(guān)部門反映情況。不久,第八教養(yǎng)院院長即被撤職,有關(guān)方面派來一隊憲兵,將幾名首惡分子遞解返鄉(xiāng),傷兵的囂張氣焰才有所收斂。民國37年底,淮海戰(zhàn)役之后,劉牧群撤往臺灣高雄附近的崗山鎮(zhèn),任國民黨空軍少將訓練司令。后任中將侍衛(wèi)長總統(tǒng)府第三局局長戰(zhàn)略顧問。1962年退役后出任臺灣華明紙業(yè)公司董事長。1979年4月19日于臺北市病逝。
    劉應(yīng)眉(1907~1931年),建寧縣客坊劉家坊人,民國20年(1931年)4月參加紅軍,同年8月在瑞金縣東龍開會時被捕犧牲。
    劉小仔□(1907~1933年),建寧縣溪口楊林人,民國20年(1931年)6月參加游擊隊,民國22年5月隨紅軍去江西后失蹤。
    劉子龍(1907~1934年),清流田源鄉(xiāng)人,民國22年(1933年)參加革命,任寧化橫鎖區(qū)蘇維埃政府文書,翌年5月在本區(qū)被民團圍攻中犧牲。
    劉忠仔(1908~1933年),建寧縣溪口東坑村人,民國21年(1932年)10月參加革命,任縣蘇維埃電信兵,翌年6月隨紅軍出發(fā)后失蹤。
    劉克昌(1908~1933年),建寧縣客坊破下村人,民國20年(1931年)6月參加革命,任鄉(xiāng)蘇維埃工作人員,民國22年7月被保衛(wèi)團殺害。
    劉登階(1909~1931年),建寧縣里心松林下人,民國20年(1931年)?月參加紅軍,同年7月隨紅軍出發(fā)后失蹤。
    劉慶仔(?~1932年),清流東華鄉(xiāng)人,民國20年(1931年)5月參加紅軍,翌年正月在江西與國民黨軍作戰(zhàn)中下落不明。
    劉德元(1910~1933),清流縣城內(nèi)人,民國19年(1930年)秋參加由中共地下工作者領(lǐng)導的革命活動,民國20年春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負責青年工作。是年8月,劉德元任清流縣工農(nóng)革命委員會財政部長。劉德元辦事認真,大公無私,土豪劣紳對他恨之入骨,組成團伙襲擊縣城,將劉德元的家洗劫一空,并燒毀他的房屋。民國21年2月,劉德元調(diào)清流縣城郊區(qū)擔任區(qū)蘇維埃政府主席,民國22年3月調(diào)中共福建省委工作團工作。民國22年8月,省委派他往新設(shè)立的泉上縣蘇維埃政府工作。在一次由清流到泉上的途中,被清流城北反動民團葉庭輝部殺害。
    劉正明(1911年生)劉細栽禾(1911年生)均為建寧縣客坊人,民國20年(1931年)6月參加游擊隊,民國22年3月在泰寧大田戰(zhàn)斗中犧牲。
    劉恩享(1911~1933年),清流嵩溪鎮(zhèn)人,民國20年(1931年)參加紅軍,為紅十二軍三十四師五團七連連長,民國22年在清流城關(guān)與國民黨軍作戰(zhàn)中犧牲。
    劉多祿(1912~1934年),建寧縣客坊西江下人,民國20年(1931年)6月參加紅軍,民國23年5月隨紅軍出發(fā)后失蹤。
    劉火保(1913~1932年),建寧縣客坊新屋下人,民國20年(1931年)4月參加少先隊,翌年7月在寧都黃石館被炮彈炸死。
    劉木清(1913~1934年),建寧縣溪口外楓源人,民國22年(1933年)3月參加革命,任鄉(xiāng)蘇維埃糧食委員,翌年5月隨紅軍出發(fā)后失蹤。
    劉學欽(1913~1934年),建寧縣里心劉家村人,民國22年(1933年)月參加紅軍,翌年5月隨紅軍出發(fā)后失蹤。
    劉運生(1913~1934年),建寧縣黃坊朱家屋村人,民國22年(1933年)4月參加少先隊,翌年5月隨紅軍出發(fā)后失蹤。
    劉光輝(1914~1933年),建寧縣客坊旱坑村人,民國21年(1932年)11月參加紅軍,翌年4月隨紅軍出發(fā)后失蹤。
    劉土鴨子(1914~1933年),建寧縣客坊山咀背人,民國20年(1931年)4月參加革命,任紅軍游擊隊連長,民國22年11月在泰寧大田戰(zhàn)斗中犧牲。
    劉明婆(1916~1933年),建寧縣客坊白沙塘人,民國21年(1932年)10月參加少先隊,翌年5月隨紅軍出發(fā)后失蹤。
    劉華庸(1916~1949年),沙縣富口白溪人,民國37年(1948年)參加閩西北游擊隊沙縣大隊,翌年9月被國民黨槍殺。
    劉曼蕓(1916-1983年),原名藻秀,曾化名趙蘭英、劉健云,民國5年(1916年)婚后隨夫入籍明溪雪峰鎮(zhèn),民國18年初加入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民國19年在長汀縣蘇維埃政府做婦女工作。同年7月,閩西蘇維埃政府主席鄧子恢到長汀視導,發(fā)現(xiàn)劉曼蕓機靈干練,調(diào)她到龍巖工作,不久被中共福建省特派員王海萍調(diào)到廈門搞地下工作,后又在中共福州中心市委機關(guān)先做摘報、印傳單等工作,奔走于茶廠、紙廠、船廠之間做婦運工作。“九·一八”事變發(fā)生后,劉曼蕓被派到毓英、大廟山女中、洪山橋鄉(xiāng)師諸校組織“救國會”,率領(lǐng)學生上街張貼抗日標語,散發(fā)傳單宣傳抗日救國。民國22年8月,她未經(jīng)組織同意考入福建師范讀書,受到黨組織的批評。民國22年11月,李濟深、蔡廷鍇在福州建立反蔣抗日的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劉曼蕓由老師闕榮興介紹到政治部任婦女干事。民國23年初,劉曼蕓參加教育廳舉辦的特種教育師資訓練班學習,在教官陳佑民的勸說下到憲兵團辦理自新,并且供出洪山橋鄉(xiāng)的共青團團支部書記等2人的姓名,因此被吸收加入復(fù)興社(軍統(tǒng)組織)任組長。次年戴仲玉又介紹曼蕓加入革命青年同志社(復(fù)興社的內(nèi)層組織)。民國24年在黃誥的經(jīng)濟支持,劉曼蕓離開師訓班,回到福建師范復(fù)學,畢業(yè)后回明溪縣任小學教員、校長、中學教務(wù)員,代用中學教員。1949年10月初,明溪縣自動解放委員會籌委員會委派曼蕓去福州見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席張鼎丞。劉曼蕓從福州帶回省公安廳長梁國斌給明溪縣長鐘日興的指示,促使鐘日興抉擇和平起義。同年10月24日,明溪正式成立明溪縣自動解放委員會,劉曼蕓任委員,兼宣教室指導員。1951年4月因追究歷史問題,曼蕓從明溪中學被清洗回家,參加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1980年11月,中共明溪縣委落實政策定劉曼蕓為起義人員,并以教師身份辦理退休。1983年2月,劉曼蕓在家病逝。
    劉永福(1919~1933年),建寧縣客坊泥武坵人,民國22年(1933年)4月參加游擊隊隊,同年8月隨紅軍出發(fā)后失蹤。
    劉永生(1920~1949年),沙縣富口鄉(xiāng)郭墩后洋村人,民國37年(1948年)5月參加閩浙贛游擊隊,翌年2月在攻打南平峽陽鎮(zhèn)公所和兵工廠時犧牲。
    劉宜求(1920~1949年),沙縣南霞鄉(xiāng)南坑仔老虎窠村人,民國37年(1948年)9月參加閩西北游擊隊南坑仔游擊隊,翌年2月在攻打鎮(zhèn)頭留坑村時大腿負傷,時隔日余死亡。
    劉順芝(1924~1952年),沙縣(六區(qū)成家云村)人,1949年10月參軍,為志愿軍三七一團炮兵二連戰(zhàn)士,1952年2月在朝鮮平康郡行軍中被敵機轟炸犧牲。
    劉三小(1927~1951年),沙縣(四區(qū)興村)人,民國38年(1949年)1月參軍,為志愿軍三七七團三營機槍連戰(zhàn)士,1951年2月在朝鮮龍頭里犧牲。
    劉興梅,明溪人,紅軍戰(zhàn)士,民國19年(1930年)在大洋犧牲。
    劉生友(友興),泰寧神光橋朱家坊人,民國20年(1931年)6月參加紅軍,隨軍出征后無音訊。
    劉慶針 劉運遠  均為明溪人,紅軍戰(zhàn)士,民國20年(1931年)在歸化城犧牲。
    劉元則  泰寧長興人,民國21年(1932年)6月參加紅軍,隨軍去江西后無音訊。
    劉遠善  劉才本  均為泰寧人,民國21年(1932年)6月參加紅軍,翌年2月在贛州戰(zhàn)役中犧牲。
    劉元才  泰寧城關(guān)長興村人,民國21年(1932年)6月參加紅軍,翌年隨紅三軍團去江西十字隘后失蹤。
    劉秀山  泰寧水南人,民國22年(1933年)2月參加紅軍,隨軍出征后無音訊。
    劉新發(fā)  明溪人,紅軍戰(zhàn)士,民國22年(1933年)在楓溪犧牲。
    劉發(fā)秋  明溪人,紅軍戰(zhàn)士,民國22年(1933年)在龍湖村犧牲。
    劉包子  明溪雪峰鎮(zhèn)人,鄉(xiāng)蘇維埃政府代表,民國23年(1934年)在明溪城犧牲。
    劉其垂  大田石牌鄉(xiāng)京程人,特委游擊隊員,民國22年(1933年)在大田監(jiān)獄被殺害。
    劉雙松  大田廣平鎮(zhèn)銘溪人,地下黨接頭戶,民國22年(1933年)在大田監(jiān)獄被折磨致死。
    劉雙斗  大田廣平鎮(zhèn)銘溪人,地下黨接頭戶,民國22年(1933年)3月從大田監(jiān)獄押回大竹林殺害。
    劉興鎮(zhèn)  大田石牌鄉(xiāng)京程人,游擊隊班長,民國23年(1934年)在大田監(jiān)獄被折磨致死。
    劉其灌  大田石牌鄉(xiāng)京程人,地下黨接頭戶,民國23年(1934年)被捕酷刑后保釋24天死亡。
    劉承年  大田石牌鄉(xiāng)京程人,地下黨接頭戶,民國23年(1934年)在大田監(jiān)獄被折磨致死。
    劉紹珠  大田武陵鄉(xiāng)桃溪人,特委后勤人員,民國23年(1934年)5月被活埋在武陵百束村。
    劉興柱  劉其極  均為大田石牌鄉(xiāng)京程人,地下黨接頭戶,民國23年(1934年)11月在武陵街頭被殺害。
    劉長根  明溪雪峰鎮(zhèn)人,貧農(nóng)團干部,民國23年(1934年)在明溪城犧牲。
    劉葆南  劉保煜  均為明溪瀚仙鄉(xiāng)人,擔架隊員,民國23年(1934年)在鐵嶺犧牲。
    劉自年  明溪城關(guān)鄉(xiāng)人,游擊隊員,民國23年(1934年)在吳厝嶺犧牲。
    劉富  永安小陶鎮(zhèn)新西村人,民國23年(1934年)5月參加游擊隊,同年8月在攻打?qū)幯罂h戰(zhàn)斗中犧牲。
    劉唐  永安小陶鎮(zhèn)吳地村人,民國23年(1934年)5月參加紅軍,同年在桑竹因偵察敵情被土匪殺害。
    劉貴子(1939~1958年),沙縣青州人,1955年3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8年10月7日在海南島修建桿英線任務(wù)中犧牲。
    劉木法(1956~1976年),沙縣夏茂俞邦人,1976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為五三五六五部隊七十九分隊戰(zhàn)士,1979年3月在對越自衛(wèi)反擊戰(zhàn)中犧牲。
    劉道林(1957~1979年),建寧縣客坊塘窩村人,1977年11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79年2月在對越自衛(wèi)還擊戰(zhàn)中犧牲。
    劉勝  永安小陶鎮(zhèn)上湖口村人,中國人民解放軍戰(zhàn)士,1951年在云南戰(zhàn)斗中犧牲。
    劉甘霖  明溪胡坊鄉(xiāng)人,志愿軍戰(zhàn)士,1952年在朝鮮犧牲。
    劉復(fù)泉  明溪蓋洋鄉(xiāng)人,解放軍戰(zhàn)士,1960年5月7日在福州犧牲。
    (責任編輯:三博)
    相關(guān)閱讀
    ?